臺灣動畫專題兒童篇:小孩是不是都愛黑白想?
還記得《囧男孩》的騙子一號跟騙子二號嗎?他們穿越隧道就可以看到快樂王子,蒙上雙眼就可以看到卡達天王。那是他們的超能力,而阿嬤好像永遠不能理解。或者說,我們好像都不太能理解了。
許多兒童心理學者或者兒童文學家都在想,長大後的我們,怎麼重現孩子的思考模式呢?怎麼再次啟動天馬行空、穿越宇宙的超能力呢?像是知名繪本《莎莉,洗好澡了沒?》一樣,媽媽一直催著莎莉洗澡,但莎莉早已環遊了世界一圈,經歷了許多冒險,遇見許多新朋友了。
這次很多台灣動畫都試著重現孩子眼裡的世界,希望可以帶著各位朋友們一起返老還童一次!《七點半的太空人》拿起身邊的東西就可以變身,化身太空女孩,連老爸和老師都變成宇宙大怪獸了。大概大人無法理解孩子的奇幻世界,只能注定成為平行時空裡怪獸。
《奈也安妮》發生在自己的小房間。拿著畫筆,習慣亂丟垃圾的安妮,意外就闖進兇猛怪獸的世界,而且搞得天翻地覆。安妮不時露出的倔強表情,不禁讓人想起經典繪本《野獸國》,看看帶著情緒的孩子怎麼在透過自己的一段小旅行,完成自我療癒和修正,其實孩子都比我們更有智慧,不是嗎?
這次觀摩放映的《傑克與魔豆》改編了經典童話故事,讓傑克更像是一個普龍共的死囝仔,感覺上,比大家都認識的那個傑克更像個孩子,更讓人惱怒也似乎更可愛一點。
《阿布》和《變身》也重現了一種反映孩子內心幽默的趣味,說起來也沒什麼道理,但就讓人忍不住笑了出來。一起來重溫一段奇想,就會發現其實孩子的心情也不難理解嘛!
臺灣動畫專題親情篇:家人的羈絆
親情一直是藝術創作常見的題材,因為每個人都有親情的體驗,也最容易使觀眾和作品產生共鳴。這次參展的動畫作品中,以親情為題材的作品很多,上次介紹過描寫老爸的作品,這次來看看其他作品對於親情更多的探討面向。
大概是失去了才能感受擁有時的美好,許多作品都緊扣著「失去」的議題,利用回憶的時間軸序去重溫逝去卻難捨的溫情。《阿母的老照片》透過沖洗照片重現母親對已逝父親的依戀和自己的感懷,即使時代更迭,科技變遷,仍緊握著傳統沖洗照片的技術,來延續對父親想念。《大象》是在母親消逝後,人生就此在厚重的寂寞和思念中無聲封閉著。《Hide and Seek》上演一場恐懼的競逐,恐懼疾病將至親剝離,那份憂懼更是無邊無際兀的蔓延。
同樣是失去親人,《湖中島》從主角的奶奶的離世引發往事的回憶,最後在一座湖中的島嶼,延續著此生有過的溫暖和情感,便使人備感溫馨。另外探討手足之間情感的《LAQI》,建構一個災變後的世界,LAQI和她的哥哥Kli在艱困的環境中求生而產生堅毅的情感。說起來探討親情的關係有許多面向,也或許彼此之間存在矛盾和衝突。《縫》就是很有意思的作品,故事裡頭的角色橫跨三代,彼此連結又彼此衝突,表現了生活最真實的人情樣貌。
和親人的情感總是複雜而多變,常常我們感到溫暖,有時候卻想逃開。有時候我們無限包容,但也有相互緊逼的時候。從這些作品中展現的親緣面貌,希望我們能更清楚家人間的情感雖然複雜多變,但總不乏有愛。
臺灣動畫專題親情篇:老爸的背影
談到父親的形象和角色,大約多數人會想起朱自清那個戴著黑帽、黑布馬褂、抱著橘子、體態肥胖的父親,好像他根本是大家的老爸一樣。不過在華人的社會中,父親的角色常常和父權思想及男子氣概綁在一塊兒,不容許情感流露,不容許溫柔,不容許我們互相說愛(多半要等到父親垂垂老矣才敢互相說愛),所以父親好像永遠都是那樣高大、辛勞、寡言,即使天這麼黑風這麼大也要出去捕魚的堅毅形象。也就是這樣的距離感,才讓我們總是對父親有那若即若離又深遠的想望。
這次參展的動畫中有許多作品探討父親以及父親的父親(就是阿公啦)。許多人都覺得爸爸像座山,守護我們的家,堅毅不拔的形象大概就成了雄性動物的宿命。《瓦莫米》裡的父親就是充分展現父親這種的偉大情操。《The Robot》的爸爸也為了維持家庭的安穩,像機器人那樣的反覆勞作,冷肅的色彩中卻滿溢著對家庭的關愛。
同樣懷想著家庭守護者的《黑熊阿墨》,透過一個叫做阿墨的黑熊紙鎮,重塑阿公嚴肅卻溫暖的難忘形象。另一個懷想阿公的作品《我的阿公是潛水人》用了另一種角度,回到小時候看著阿公身上插著維生的醫療管線,像是潛水夫的裝備一樣,在心中留下的永遠是悠游大海的潛水夫形象。表現的天真可愛,但思念的心情依舊溢於言表。
不過話說回來,也有一些作品裡的老爸很不一樣,幫老爸塑造出更多層次的形象。《七點半的太空人》裡有一個顢頇的老爸,他負責帶孩子,卻和孩子像展開世紀大戰般逗趣的鬧劇。《靈爸回來了》裡頭的老爸(的鬼魂)像個土流氓,打擊邪惡時暴躁的樣子卻是可愛極了。
有的老爸嚴肅,有的老爸搞笑,有的老爸這樣,有的老爸那樣。從這些作品中讓人想起,不管是怎樣的老爸,都為了家庭辛勞付出自己。我們自己對老爸也是充沛的愛和感謝,卻自己都沒有察覺。
焦點導演特輯-風格與意識的自我覺醒
風格與自我意識的覺醒----介紹NFB的兩位動畫作者
石昌杰 (C. Jay Shih)
今年TIAF的動畫導演專題,邀請到了加拿大國家電影局(NFB)的兩位動畫導演Torill Kove和Theodore Ushev的多部代表作品,來台放映觀摩。Torill Kove的《丹麥詩人的奇幻旅程》曾經獲得2007年的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,近作《我的意外小折》也榮獲2014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提名。Theodore Ushev的近作《光榮勝利進行曲》則榮獲2013年安錫國際動畫影展費比西國際影評聯盟獎,兩位導演不折不扣是當今國際動畫影壇的大腕人物!
加拿大國家電影局(NFB)的動畫部門自從Norman McLaren於1941年創立以來,一方面致力發揮動畫風格型式的藝術探索,另一方面也廣納不同文化背景的動畫創作者,儼然動畫聯合國。導演Torill Kove來自於挪威,Theodore Ushev則來自於保加利亞,各自在NFB裡製片與創作的環境下,拍出具有自身文化自覺的動畫作品。
導演Torill Kove打從其成名作品《國王的襯衫》,就開始改編自身家庭的故事,《我的意外小折》更是直接取財自其童年與父母的互動事件。前者將作者祖母在二戰期間,替挪威國王燙過襯衫的特殊經歷,改編成動畫;除了表現挪威當年徵求貴族擔任國王的有趣軼事之外,也讓我們看到國王與祖母面對外侮納粹,不屈不撓,甚至暗中反擊的莞爾行動。後者則將作者身為建築師之女,排行老二,父母新潮,家庭代溝與人際關係,不知如何進退等種種成長過程中的困惑與不自在,化為幽默的自傳體故事。《丹麥詩人的奇幻旅程》取材自1940年代丹麥詩人Kaspar Jorgensen靈感枯竭,憂鬱症纏身,決定動身拜訪挪威諾貝爾得獎文學家Sigrid Undset請益的有趣插曲。Kaspar Jorgensen一方面深受文學家打破婚約的故事感動,另一方面自己的人生,也在請益的旅途中,巧遇迫於婚約無法結緣的心儀女子。文學與現實的交錯比對,最後竟以「雙喜」的結局完結故事,在在展現了導演Torill Kove將現實題材的黑暗與幽默熔於一爐的精彩敘事能力!
Theodore Ushev的作品則在動畫風格型式上,更多了大膽的抽象性實驗與探索。從導演Theodore Ushev的早期作品《第三太陽頁》,《構成之塔》到其近作《光榮勝利進行曲》來看,Theodore Ushev極為醉心抽象動畫、蘇俄構成主義美學與蘇俄大師的交響樂。《構成之塔》一片無論畫面主題或者構圖,都是向蘇俄構成主義建築師Vladimir Tatlin的第三國際紀念塔致敬,極為澎湃有力!代表作《光榮勝利進行曲》儘管邁向了數位與3D的嘗試,依舊從蘇俄構成主義美學出發,進一步溶合了立體主義,表現主義和畢卡索名作《格爾尼卡》的視覺語彙,氣勢萬鈞地共構出反戰的訊息!《天才導演的哀傷日記》和《門後的真相》則是Theodore Ushev另一種不純然抽象、具敘事性又人文訊息濃厚的創作路線。前者以篇章式的敘事架構,勾勒出加拿大聲音蒙太奇創作大師Arthur Lipsett的心緒與傳奇。後者則頗富哲思地將人的存在狀態,化約成必須通過層層關卡與守門員的無奈,最終還是只有自己面對一途!
兩位導演的作品,讓我對於國內動畫創作者,有更多對於風格實驗與文化自覺的期待!
手冊與DM的誕生
一份影展手冊的誕生,中間需要經過多少關卡方能順利產出呢?
節目手冊堪稱是一個影展的門面,其質感的呈現將影響讀者對於這個影展的第一印象。而節目手冊從無到有,也是一樁非常浩大的工程。
以動畫影展的特性而言,因為每部作品的時間長度不一,長如一般電影長片,短則三分鐘以內,這樣的特質,致使動畫影展的片量會比長片為主的影展要多出許多。而我們的臺中國際動畫影展,今年總共邀集了超過150部動畫影片,這代表我們需齊備150多部影片的規格資料、劇情大綱介紹、作品劇照等,並且進行中英對照翻譯:中文影片資料翻成英文、英文影片資料翻成中文。
而另一頭的美編也沒閒著,除了構思手冊的整體設計之外,也要針對視覺需求來進行紙質挑選、與印刷廠溝通色彩呈現質感等,而每收到一部分的手冊內容之後,就要開始進行整體美編,將平凡無奇的影片介紹,變身為圖文並茂、整齊美觀的手冊頁面。
在經過幾個月的努力,以及地獄般的校稿流程後,就終於可以送印囉!